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会刊物

温岭市纪念孔子联谊会会刊---第三期(总21期)

时间:2011-05-25 14:54:08  来源:  作者: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也,大道之行!

  注:
  ①─②《孔子学说》921页,礼记礼运载孔子答子游的话。
  ③2000年2月26日《人民日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强调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加强党的建设始终带领全国人民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中共浙江省平阳县委组织部长董根顺
  ⑤百色市公安局
  ⑥2000年5月16日《人民日报》、《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强调深入基层总结实践积极探索开拓前进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
  ⑦《孔子学说》927页《颜渊》篇载季康子问政孔子。
  ⑧《孔子学说》927页《子路》篇载。
  ⑨《孔子学说》927页《为政》载。
  ⑩─2001年1月29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要继续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深入研究宣传“三个代表”的要求》


  作者住址:浙江省平阳县鳌江镇雁南路70号



孔子的“和而不同”学说

──谈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和道路

朱 方 褒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是要求实现:
  一、人际和谐关系。“和实生物”(《易》),相济相成。把几种性质相异而又有内在联系的因素掺和在一起,互补互济,形成均衡统一的新事物。和五味、和六律、和金木水火土,产生美味、悦耳之音、千姿百态之生物。是《中庸》说的“致中和”,育万物。“礼之用,和为贵”。《学而》)“和”是受礼仪的节制,不然不是和,而是“乡愿”。“和”是以尊卑贵贱定位,各得其宜。荀子认为“人以义能群,而义以分致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败,败则不能胜物。”(《荀子·王制》)。用人禁等规,选贤破贵贱,和乐为一。“取人之道,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以等。”“择臣选谏士”(《荀子·君道》)。注重礼教,激励学知,以智治愚。“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仪之化也。”(《荀子·性恶》)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包括天道、地道、人道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天人一物,初无间隔。”(朱熹《语类》)“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就是阴阳交感,刚柔相推,和谐运转,万物恣生。从乾坤两元和谐运行的刚柔之德中,导引出“天人合一”思想,人道根据天道,人应顺天,法天,无逆天,这是人类在自然中求生存之道,使每事都达到完美。人从天道中学到了“公”、“诚”、“仁”、“中庸”等美德;导引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人应效法天,以勤奋精神,进德修业,强盛兴旺;效法地,顺天应时,利物和义。刚柔相推,厚德宜人,博大兼容,和谐共济。这里“人和”是关键因素。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公孙丑》)。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为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天论》)

  “和而不同”包含着八个层次的内容:
  一、崇高的道德价值。孔子的“和而不同”的理念是以崇高的道德为基础的。主要的:一是仁:“子曰:荀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仁者爱人”(《颜渊》)。二是礼:“礼之用,和为贵”(《学而》)。表现在:“礼让为国。”(《里仁》)“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礼记·中庸》)、“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文化认同是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影响着文化小传统超越自身,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角度出发,形成更多的共识,最终形成多元文化并存一个大的人类文化传统。这期间,涵蕴了崇高的道德价值,这并不是现在美国所采取的文化霸权主义所能解决的,这只能引起世界的冲突和混乱。
  二、宽容地让内容相异的多元意识形态并存。多样性总是任何国家的文化的一个特征。不要妄图一个吃掉一个,一个压倒一个。不要以为我就是对的,你就是错的,你的必须服从我的。不要以为多数就是对的,少数就是错的。真理不是由多数少数来分。这就是春秋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客观情况在孔子意识中的反映。那时,存在着各种截然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学说思想,如墨子的“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杨朱的“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与也”;老子的出世、无为思想;儒家的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思想,等等。孔子以宽厚的态度让它并存。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这就是对这哲理的好处的最佳描述。因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说》)这是客观存在的矛盾,相辅相成,只能转化,不能消除。应该认识:“君子以厚德载物”(《易·坤》)让人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各有长处,我们不能只看到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否认东方文化的长处。反过来也一样。中国在春秋战国之后,在漫长的封建制度中,宽容思想已被埋葬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的文字狱,都是与孔子的宽容、中庸、“和而不同”思想背道而驰。这使中国的学术界喑哑了几千年。在欧洲的封建时代也有同样情况。十六世纪,马丁· 路德和约翰·高尔文不满意于罗马旧教的种种不容忍、不自由,起来革新宗教。但是新教在中欧、北欧胜利之后,又渐渐走上了不容忍的老路。高尔文就把一个敢于独立思想,敢批评高尔文的教条的学者塞维图斯定了“异端邪说”的罪名,烧死了他。这使社会又回到黑暗统治。近这些年,中东的许多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矛盾、冲突、战争,原因之一也在于不同信仰之间不能宽容的对待。所以能不能宽容异已者的意见,这是区分一个民族是否已经从中世纪制度进步到现代新制度的根本界限。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祖传孔子铜像简介
祖传孔子铜像简介
衢州孔庙向温岭孔氏赠送孔子铜像
衢州孔庙向温岭孔氏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