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会刊物

温岭市纪念孔子联谊会会刊---第三期(总21期)

时间:2011-05-25 14:54:08  来源:  作者:

  刘邦在位12年,死后由儿子刘肥继位,史称孝惠皇帝。汉惠帝软弱无能,吕后篡权,刘氏政权不绝如缕。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人平定内乱之后,共拥刘邦庶子刘恒登位,史称孝文皇帝。汉帝国建立至此已26年。
  汉文帝登位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改革刑法。《史记·孝文本纪》记载当时君臣一番对话颇有意思。汉文帝说:“法律是治国的根本,是用以禁止作乱,率人向善的。如果对犯法者已加处治,就不应再罪及其父母、妻子与兄弟姐妹,连他们也被收押了,我认为很不合理。”司法的臣子说:“百姓不能约束自己,所以制订法律来禁止他们犯法。用连坐法可以警诫他们,使他们不敢犯法。这种法律由来已久,还是老办法好。”汉文帝说:“我听说,法律公正,百姓才会忠诚;治罪合理,百姓才会服从。教育百姓,引导他们向善,是司法之吏的责任。如果既不能引导他们向善,又凭不公正的法律加罪于他们,这反而会成为误导百姓作乱的祸害。哪能谈得上禁乱致治呢?”于是,废除了连坐的苛法。
  还有一个故事也很能反映汉文帝的仁政。第13年,齐国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判刑,被关押在长安监狱。当时刑法除死刑,还有三种肉刑:一在犯人额上烙金印,二割鼻子,三砍脚趾。太仓令所判之刑属于肉型。太仓令没有男儿,只有五个女儿。临刑前感叹道:“生子不生男,紧急时候用不上。”最小女儿叫缇萦,随父到长安,上书汉文帝,说:“死者不可复生,刑者肢体被残,难以复长,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我愿没为官奴,赎父刑罚,让他自新。”汉文帝读罢奏书,悲怜其意,下诏说:“刑罚至于断肢体,刻肌肤,终生难以恢复,多么残忍!哪能体现为民父母官的本意!”于是除肉刑,改用其他处罚方式。
  第二件事是关怀百姓疾苦,进行物质优抚。借登基机会,大赦天下,赐男性公民爵(荣誉称号)一级,女性公民牛酒若干。借立皇后机会,赐天下鳏、寡、孤、独者以及贫困户年龄80以上者、孤儿9岁以下者布帛、米、肉各若干。第三年,巡视太原,赐民牛酒,免三年田租。第十二年,黄河堤崩,派官员视察,大行赈济灾民。第十三年,免全国百姓田租,鳏寡孤独者布帛若干。第十七年,北方边境受匈奴侵害,下令开仓赈灾。
  第三件事是减轻徭役,裁军,撤消多余屯戍。 第四件事是广开言路,鼓励臣民直言批评朝政。登位第二年三月,汉文帝召集臣子说:“古代明君为了治理国家,在朝廷上竖起表彰进言的旌旗,设置便于书写批评朝政意见的柱子……如今法律中有对公开批评朝政或所谓‘妖言惑众’进行加罪的条文,这会使臣民不敢如实反映问题,自然使官员无从了解施政过失。如此,将凭什么招致远方的贤良之士呢?”于是,废除压制言论自由的法律条文,号召臣民畅所欲言,多提批评朝政的意见。一时人心大快,响应号召的摩肩接踵而至。
  第五件事是鼓励官吏拜儒生为师,继承传统文化。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三千年传统文化几乎丧失殆尽。汉兴,出现文化空白,上下只知衣食,不知礼义廉耻,社会风气大坏。显然,不改变这种现状对加强统治是十分不利的。于是汉文帝下诏,鼓励出身行伍的官吏以儒生为师,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如派晁错向济南伏生学习《尚书》,派赵绾向鲁国申公学习《诗经》。
  汉文帝在位17年,四方基本无事。由于及时施行仁政,社会生产力得以恢复,出现了一派小康景象。如此又反过来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相当有道理的。
  唐代诗人许浑有《经秦始皇墓》一诗,写道:“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行人唯拜汉文陵。”拿汉文帝与秦始皇相比,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公元前173年,汉文帝死,其子刘启继位,史称孝景皇帝。汉景帝在位16年,秉承其父以德治国的策略,以休养百姓为本。当年即减全国田租之半,北与匈奴结和亲。在位时以节俭著称,禁止官吏贪污。于是,出宫人,听其嫁人;停建大型工程;不许以粮食喂马。以至吏治清明,廉洁奉公成风。如皇后“衣不文绣”,丞相申屠嘉“门不受私谒”。
  在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向来为史家所津津乐道,就在于崇尚仁义,施德于民,形成太平盛世。其结果是人心所向,即使发生“七国之乱”(指汉景帝三年,吴、楚、赵、胶西、淮南、葘川、胶东等七个诸侯王造反),中央政权依然稳如泰山。
  如果说“文景之治”是汉帝国由武治转入文治而初见成效的结果,那么可以说汉武帝把这种政治演化得更为完善,从而保障了刘氏政权长盛不衰的命运。
  作为第四代,汉武帝刘彻是在举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登上帝位的。史学家班固在《汉书·武帝纪》的赞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缺)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除)百家,表章(崇尚)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遂畴咨(广泛征询)海内,举(选拔)其茂俊(优秀人才),与之立功; 兴太学,修郊祀, 改正朔(年号),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壇,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指夏、商、周)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助)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这番赞语不全是吹捧,是有事实依据的。归纳起来,汉武帝主要有以下六项治国举措值得后人借鉴:
  一、笼络德才兼备的人才,确立以文人为核心的领导集团。汉初虽经文景之治,但朝政依然掌握在武将出身的官僚手中,因此即使是贾谊那样的饱学之士,在汉文帝时也受到排斥,其《治安策》之类高明见解也难以付诸实施。显然,这种政治局面不改观,则无法全面实现德治的构想。于是,汉武帝一登位,就下令诸侯王相、郡守以上官吏向朝廷推荐品德贤明、才学优异、为人正直、敢于冒死批评朝政的人才。结果,得精通《春秋》的董仲舒与公孙弘,精通《尚书》的倪宽,精通《诗经》的严助,精通《楚辞》的朱买臣等一大批著名儒生,然后授之以政,培养他们治国能力。不久,这批人全都成为执政的核心人物,帮助汉武帝打开德治的崭新局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祖传孔子铜像简介
祖传孔子铜像简介
衢州孔庙向温岭孔氏赠送孔子铜像
衢州孔庙向温岭孔氏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